宝宝咿呀作声,除了学说话,还有什么含义吗!
邻居有一对兄妹,6岁的哥哥,4岁的妹妹,兄妹的妈妈说俩孩子性格各异。哥哥肆意妄为、总会惹怒旁人,妹妹乖巧伶俐。
最典型的是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妹妹从幼儿园回来,就认真地坐在餐桌前做手工,即使不会,妹妹也总是努力尝试。没多久,上小学的哥哥回家了,他撤下背后的书包甩在餐桌上,吓了妹妹一跳。但妹妹没再理会,继续埋头做手工。哥哥将脚上的鞋子踢到了饭桌上,拿了一杯水喝,将未喝完的水倒在了妹妹做手工的纸板上,引起妹妹的不满。“妈妈,哥哥打扰我。”
妈妈责怪了几句,命令哥哥进房间写作业。哥哥磨磨蹭蹭地进去了,没多久又跑出来,冷不防在妹妹的耳边大叫,妹妹吓得大哭,哥哥却哈哈大笑,还说妹妹是胆小鬼。
这个哥哥到底怎么了?为什么相同生活环境下,两个孩子的性格如此不同?
日常生活中,总会见到那些5,6岁了甚至更大的仍旧完全无视他人的鲁莽孩子。比如在别人睡觉时大吵大闹,怎么劝说也不听;比如轻率地冲进别人的房间、未经允许就拿起别人的私人物品把玩;又比如无视先到先得,为了玩游乐设施把别的孩子推倒在地等等。3岁前,孩子们这样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还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但3岁后仍旧有这些行为的,跟家庭的教育以及亲子关系的质量有关。
虽然我们不能忽视基因给一个孩子天生带来的性格影响,但后天往往是塑造孩子行为的重要原因。无视他人的孩子,一定是爸妈或其他主要照顾者经常无视他们,或许从他们婴儿时期开始,就已经遭受了这样的“无情”待遇。
下面的情景,你或许并不陌生:
在冬日气温宜人的下午,一个宝宝从睡梦中醒来,他睁开双眼,发现身边没有妈妈,他还不懂说话,但他会咿呀发出声音。他努力地发出一个个没有意义的“嗯、呐、哼、咯”的“语言”,远远地传来妈妈的回应:“哎,宝贝,妈妈在。”小婴儿露出了微笑,他继续积极地“说话”,没多久妈妈来到他面前,他立即展露大大的笑脸,或许他还会挥舞双手双腿。如果妈妈把他抱起,他可能会兴奋地跳。
又在一个温暖的冬日下午,宝宝又一次从睡梦中醒来,在发现妈妈没在时,他又“嗯呀”开始说话,但是妈妈这一次没有回应,也没有出现在他面前,他有点失望,但他仍旧相信妈妈一定会像平时那样出现,他提高“说话”声音,结果妈妈也是毫无声息。他开始感觉到焦虑,并尝试提高音量用带着哭腔的声音“呼唤”妈妈仍旧没有回应。宝宝逐渐感到愤怒了,他声嘶力竭地啼哭,哭得眼泪流到了耳边、小脸通红。
当第二种情景变得日常后,人们会发现宝宝会变得很安静,不爱哭了,这是不好的征兆。
澳大利亚育儿学者史蒂夫.比达尔夫认为,宝宝在还未懂得说话前,他们是通过“咿呀”作声跟人“交流”的,养育者是否会跟宝宝“交流”至关重要。因为这是宝宝在确认妈妈或其他养育者对自己的爱,也会帮助宝宝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更好地察觉他人的情感并与人共情。宝宝在渴望与养育者的“沟通”中,对对方的回应时间很敏感,一旦超出他们的忍受时限,他们便会发怒啼哭。而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在培养孩子今后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如果妈妈能及时回应宝宝,以尊重的姿态跟宝宝“交流”(即附和他们的“咿呀”发声),宝宝未来也会尊重他人,容易体会他人的情感,容易成为善解人意的好孩子;但如果妈妈始终忽视宝宝的“交流愿望”,没有及时做回应,甚至在宝宝暴怒啼哭时也采用置之不理的态度,宝宝也会学到了不尊重、忽视以及冷漠。随着年龄渐长,他们这样的性情便慢慢展露出来,无视他人、缺乏同理心、冷漠自私的孩子,就是这样养成的。
事实表明,文章开头的哥哥和妹妹,正是在出生后,由于偶然的原因有了不同的生活遭遇。妈妈在生哥哥后,由于没人帮忙照顾,妈妈一个人带宝宝,又要做家务,有时还要做兼职,经常忽略了还是婴儿时的哥哥;而当妈妈生了妹妹后,家庭经济状况好转,孩子的姥姥也来帮忙,所以妈妈才有精力全心照顾还是小婴儿的妹妹。正因为这一点小小的差别,就导致了俩孩子的性格如此天差地别!
所以,幼儿说劝妈妈们,当你计划要生孩子后,最好安排好产后照顾宝宝的精力和时间,对他们的每一点小情感、小动作、“咿呀”作语及时做出回应,以平静快乐的心态对待宝宝的每一个瞬间,这样养大的孩子性格才会平静而快乐。孩子的1岁只有一年,但是却能影响深远。然而有些母亲虽然在孩子1岁前做到了积极回应宝宝,但不排除她们在其他方面“污染”了孩子,导致孩子的性格糟糕。当然,孩子1岁后的亲子关系也很重要,也不能忽视。
当孩子已经由于妈妈错误的养育导致了行为莽撞、自私冲动,应该如何挽救?
首先,妈妈要理解孩子的负面行为,“我知道你无聊/兴奋……”;接着,告诉孩子你的感受,“我不喜欢你这样”;最后,让他知道你对他的期望,比如,“我希望你能在房间写作业,并且不要打扰妹妹”。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最典型的是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妹妹从幼儿园回来,就认真地坐在餐桌前做手工,即使不会,妹妹也总是努力尝试。没多久,上小学的哥哥回家了,他撤下背后的书包甩在餐桌上,吓了妹妹一跳。但妹妹没再理会,继续埋头做手工。哥哥将脚上的鞋子踢到了饭桌上,拿了一杯水喝,将未喝完的水倒在了妹妹做手工的纸板上,引起妹妹的不满。“妈妈,哥哥打扰我。”
妈妈责怪了几句,命令哥哥进房间写作业。哥哥磨磨蹭蹭地进去了,没多久又跑出来,冷不防在妹妹的耳边大叫,妹妹吓得大哭,哥哥却哈哈大笑,还说妹妹是胆小鬼。
这个哥哥到底怎么了?为什么相同生活环境下,两个孩子的性格如此不同?
日常生活中,总会见到那些5,6岁了甚至更大的仍旧完全无视他人的鲁莽孩子。比如在别人睡觉时大吵大闹,怎么劝说也不听;比如轻率地冲进别人的房间、未经允许就拿起别人的私人物品把玩;又比如无视先到先得,为了玩游乐设施把别的孩子推倒在地等等。3岁前,孩子们这样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还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但3岁后仍旧有这些行为的,跟家庭的教育以及亲子关系的质量有关。
虽然我们不能忽视基因给一个孩子天生带来的性格影响,但后天往往是塑造孩子行为的重要原因。无视他人的孩子,一定是爸妈或其他主要照顾者经常无视他们,或许从他们婴儿时期开始,就已经遭受了这样的“无情”待遇。
下面的情景,你或许并不陌生:
在冬日气温宜人的下午,一个宝宝从睡梦中醒来,他睁开双眼,发现身边没有妈妈,他还不懂说话,但他会咿呀发出声音。他努力地发出一个个没有意义的“嗯、呐、哼、咯”的“语言”,远远地传来妈妈的回应:“哎,宝贝,妈妈在。”小婴儿露出了微笑,他继续积极地“说话”,没多久妈妈来到他面前,他立即展露大大的笑脸,或许他还会挥舞双手双腿。如果妈妈把他抱起,他可能会兴奋地跳。
又在一个温暖的冬日下午,宝宝又一次从睡梦中醒来,在发现妈妈没在时,他又“嗯呀”开始说话,但是妈妈这一次没有回应,也没有出现在他面前,他有点失望,但他仍旧相信妈妈一定会像平时那样出现,他提高“说话”声音,结果妈妈也是毫无声息。他开始感觉到焦虑,并尝试提高音量用带着哭腔的声音“呼唤”妈妈仍旧没有回应。宝宝逐渐感到愤怒了,他声嘶力竭地啼哭,哭得眼泪流到了耳边、小脸通红。
当第二种情景变得日常后,人们会发现宝宝会变得很安静,不爱哭了,这是不好的征兆。
澳大利亚育儿学者史蒂夫.比达尔夫认为,宝宝在还未懂得说话前,他们是通过“咿呀”作声跟人“交流”的,养育者是否会跟宝宝“交流”至关重要。因为这是宝宝在确认妈妈或其他养育者对自己的爱,也会帮助宝宝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更好地察觉他人的情感并与人共情。宝宝在渴望与养育者的“沟通”中,对对方的回应时间很敏感,一旦超出他们的忍受时限,他们便会发怒啼哭。而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在培养孩子今后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如果妈妈能及时回应宝宝,以尊重的姿态跟宝宝“交流”(即附和他们的“咿呀”发声),宝宝未来也会尊重他人,容易体会他人的情感,容易成为善解人意的好孩子;但如果妈妈始终忽视宝宝的“交流愿望”,没有及时做回应,甚至在宝宝暴怒啼哭时也采用置之不理的态度,宝宝也会学到了不尊重、忽视以及冷漠。随着年龄渐长,他们这样的性情便慢慢展露出来,无视他人、缺乏同理心、冷漠自私的孩子,就是这样养成的。
事实表明,文章开头的哥哥和妹妹,正是在出生后,由于偶然的原因有了不同的生活遭遇。妈妈在生哥哥后,由于没人帮忙照顾,妈妈一个人带宝宝,又要做家务,有时还要做兼职,经常忽略了还是婴儿时的哥哥;而当妈妈生了妹妹后,家庭经济状况好转,孩子的姥姥也来帮忙,所以妈妈才有精力全心照顾还是小婴儿的妹妹。正因为这一点小小的差别,就导致了俩孩子的性格如此天差地别!
所以,幼儿说劝妈妈们,当你计划要生孩子后,最好安排好产后照顾宝宝的精力和时间,对他们的每一点小情感、小动作、“咿呀”作语及时做出回应,以平静快乐的心态对待宝宝的每一个瞬间,这样养大的孩子性格才会平静而快乐。孩子的1岁只有一年,但是却能影响深远。然而有些母亲虽然在孩子1岁前做到了积极回应宝宝,但不排除她们在其他方面“污染”了孩子,导致孩子的性格糟糕。当然,孩子1岁后的亲子关系也很重要,也不能忽视。
当孩子已经由于妈妈错误的养育导致了行为莽撞、自私冲动,应该如何挽救?
首先,妈妈要理解孩子的负面行为,“我知道你无聊/兴奋……”;接着,告诉孩子你的感受,“我不喜欢你这样”;最后,让他知道你对他的期望,比如,“我希望你能在房间写作业,并且不要打扰妹妹”。
然而这样做还不够,因为孩子已经养成习惯,想改掉不容易。当孩子再次出现鲁莽行为,爸妈可以配合其他教育方式,常见的比如“限时隔离”。举个例子,当哥哥打搅了妹妹,打人可以让哥哥站到墙角面壁10分钟反思,隔离时间结束,让哥哥说出自己的错误以及将要如何改正。如果孩子下次再犯,那再采取“限时隔离”,直至孩子的行为改正为止。不带暴力的惩罚,在心理学上被认为能对孩子的负面行为产生纠正的作用。
来源:幼儿说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关键字:性格养成、亲子交流、情感联结、早期教育
分享到:


分享让我们共成长,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APP或微信公众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阅读
- 新闻故事
- 人生五味
推荐新闻

便民服务
- 曝光台 /
- 最新资讯 /
- 精彩推荐
-
青岛宝益通“未验先投”被罚26万一直以来,青岛市生态环境局都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任务,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致力于让岛城的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 近日,青岛市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信息公示平台公示一则处罚结果,青岛宝益通混凝土工程有限公司涉嫌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建设项目…...
-
山东齐汇企业发展集团1批次齐汇火山石烤肉肠不合格2023年2月7日,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15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2023年第5期)。其中,上蔡县河南世纪华联商贸有限公司销售的标称山东齐汇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次齐汇火山石烤肉肠(熏煮香肠)(700g/袋,齐汇+字母+图形,2022-08-19),菌落总数检出值为9…...
-
曝光!兴裕丰酵素果冻含泻药成分 王海测试已向相关部门举报王海测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王海测试”)对一款名为“兴裕丰酵素果冻”的产品进行检测,发现该产品非法添加了双丙酚汀物质,该物质药物作用为泻药,消费者食用后大多出现拉肚子的情况,严重者则会脱水住院。目前,王海测试已经向购买店铺所在地的市场监管部门进…...
-
俏多姿果冻检出泻药成分 王海测试质疑厂商非法添加近日,王海测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王海测试”)将俏多姿果冻交由第三方机构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该产品含双丙酚汀。王海测试认为,这种成分是在“酚丁”的基础上新合成的一种泻药成分,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后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便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

- 游在青岛 /
- 吃在青岛 /
- 玩在青岛
猜你喜欢
- 热门排行 /
- 点击排行
- 1婴儿“脸皮薄”冬季如何保养? 3830
- 2女性在怀孕期间不能吃什么? 2007
- 3妈妈的孕期饮食,是否影响到宝宝成长后的营养习惯? 2030
- 4孕妇几个月穿防辐射服,要穿到什么时候? 2025
- 5女性孕期如何合理安排饮食 1753
- 6孕期不能吃的易致癌食物 18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