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
[切换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育儿教育 > 怎样护犊才是父母聪明的做法?
怎样护犊才是父母聪明的做法?
2017年01月17日 育儿教育
分享到:
  现实情况是,不仅孩子打闹引发家长互殴的新闻时有耳闻,记者最近在小区里,也目睹了好几个孩子普通打闹,家长却奋勇向前亲自干仗的例子。那么如何把握好护犊子的“分寸”,让孩子在打闹中成长?

  案例:女儿被“打”妈妈怒斥对方“没教养”

  某天傍晚,玩到兴起,一个幼儿园学龄的小男孩拿着手中的玩具枪,对着扮演“敌人”的同龄小女孩身上敲打了几下,于是女孩哇哇大哭。

  接下来,如果按照“大人不要介入”原则,等双方孩子情绪冷静并进行正确的行为引导后,再让并无恶意的小男孩道个歉,孩子就可以继续玩角色游戏。

  然而,女孩的妈妈认为孩子“被欺负”了,于是大声骂小男孩“没教养”,把男孩吓得哇哇大哭,再怒斥男孩的奶奶教出的孩子“没家教”。

  见状,小女孩也被妈妈的情绪同化伸出小手指着男孩,时不时附和一句“你不对”、“没教养”。显然,小女孩已经将对方挑逗式的打闹行为,认定为对方在“欺负”自己,并模仿妈妈以愤怒和对立的情绪,来对待打闹或者行为挑逗引起的冲突。

  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家长不过度介入不偏袒


  西尔斯亲密育儿一书中提到的“丛林法则”曾让小记印象深刻:把孩子扔在一堆孩子当中,让他自己学会抗争。抢得最起劲的孩子就能拿到玩具,性格比较温和的宝宝可能会从这场弱肉强食的游戏中退出,也可能会应付自如予以回击。

  换句话说,是有攻击性的孩子意识到了进攻就要付出代价,而性格温和的孩子则学到了太温和怯懦就会吃亏。

  所以说,孩子是在每一次“尝试错误”中学习和成长,争吵打闹也是一门功课。比如在几次打闹的过程中,孩子发现这种行为不被接受与认可后,会逐渐学会用其他方式表达和交流。

  尤其是3岁前的孩子,大多数玩笑性质的“打人”,虽然看起来不正确,却是孩子正常的交流方式,少有真正的攻击性质。

  家长要做的,是评估事情的性质后,帮助孩子调整情绪,从不愉快的心情中解脱出来,进行正确的行为指引并且不偏袒。

  既不要主动跳出来为孩子“讨公道”,甚至当着孩子面指责别人;不要怂恿孩子对其他人拳脚相向,坚决制止攻击性行为,否则会引导孩子误入歧途;更不要仅仅为了面子,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责骂孩子,让孩子感到委屈。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关键字:父母,怎样,聪明,护犊
分享到:
分享让我们共成长,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APP或微信公众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 15394人参与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 新闻故事
  • 人生五味
推荐新闻
便民服务
  • 曝光台 /
  • 最新资讯 /
  • 精彩推荐
  • 游在青岛 /
  • 吃在青岛 /
  • 玩在青岛
猜你喜欢
  • 热门排行 /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