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
[切换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 > 关于家长"拔苗助长"的那些事情
关于家长"拔苗助长"的那些事情
2015年08月28日 热点关注
分享到:
  「脑力开发」只是揠苗助长
  大脑发展程序过犹不及,不可以随便「催熟」;只要有伴可玩,接触外界刺激,大脑就能正常发展。
   
  在南京作了几场演讲的那短短几天中,我发现,大陆的父母比台湾的还更热中于购买幼儿发展的各种辅助器材,也更积极于送幼儿去上「脑力开发」的训练课程。
  大陆的幼儿杂志登有大幅的广告,鼓励父母孩子一出生就把他放在地板上爬,每个月都要训练他一些新的能力,威胁父母不这样做就会输在起跑点上。
   
  那些广告大肆宣扬各种增加孩子听力、视力、智力的好处,却不但都没有提及实验证据在哪里,而且收费非常昂贵,看得我心惊肉跳。
   
  水到渠成,急不得也
  大陆这种大脑开发的狂热,非我们一般人所能想像:一位计程车司机告诉我,他的女儿学过古筝、英文、珠算、奥林匹克数学……,坊间有什么课,他的女儿就上了什么课,女儿虽然才10岁,已花他十几万的人民币了。我问他值不值得呢?他说:「也不知道呀!人家有上,咱也得上,反正多学无害。」
   
  「多学」真的无害吗?
  教养孩子不可以揠苗助长。大自然设定的大脑发展程序有它的道理,不可以随便「催熟」,强迫才2个月大的婴儿爬,就是有害─孩子的骨头都还没长硬呢!
  大脑的发展,过与不及都不好。教养孩子不能一直去测试他智力增长了没有,智力的发展是慢慢来的,所谓「成熟」(maturation),是水到渠成,急不得的。天下父母都望子成龙,但是父母一定要有基本的大脑发展知识,才不会反而害了孩子。
   
  婴儿出生时,大脑就已经有了他这一生所要用到的神经细胞,就像女性的卵巢一出生就已有了她这一生所需要的卵子一样。大脑是用进废退,用得多的神经回路连接紧密,不用的会被修剪掉,但是大多数的幼儿补习班却都误解了刺激的作用,以为刺激越多就越好。


  

关于家长“拔苗助长”的那些事情

  最好的玩具是同年龄玩伴
  他们所引用的证据,是一个经典的实验:比较单独1只关在黑房里长大的老鼠,与10只有许多玩具的老鼠,看牠们在大脑发育上的差别,结果发现单独长大的老鼠神经连接稀疏。只不过,我们的孩子根本不可能自己一个单独关在屋子里长大,所以这个实验并不适用于人类,只是说明了外界刺激对大脑的重要性而已。
   
  其实只要有伴可玩,有接触到外界刺激,大脑就能正常发展,因为最好的玩具是同年龄的玩伴,不是昂贵的玩具,所以孩子只要在正常的环境中长大,有被照顾,有小朋友一起玩,他的大脑就会正常发育。
   
  孩子的天职是游戏
  那么,婴儿要不要尽早训练听力和视力呢?婴儿的听力,早在胚胎7个月时就已完成,根本不需要再特别去训练;每天不停的刺激,对他反而不好。湖北省有个农妇,怀孕七7个月时就把扩音器贴在肚皮上,每天不停地放英文录音带给胎儿听,结果胎儿出生后重听。不用说,当然是因为听神经受损了。
   
  至于视力,婴儿刚出生时都是近视眼,大约300度左右,只看得清楚母亲抱着喂奶时从手肘到脸的20公分距离。但他视力不好的原因,只是神经纤维外面包的髓鞘尚未完成,等到1岁半左右,调控晶体的神经纤维成熟后,视力就正常了,也不需要什么特别训练。
   
  争的是终点,不是起点
  杂志中所刊载的「增进婴儿智力」的课程,更绝大部分都没有实验的证据。台湾和大陆社会,普遍有不管孩子需不需要,都送去上补习班、才艺班,以求父母心安的现象,这其实是不对的。
   
  孩子的天职是游戏,神经科学家已在大脑中看到终身学习的神经机制,没有输在起跑点这回事,人生是场马拉松,我们争的是终点,不是起点。游戏不但不是学习的敌人,还是学习的好玩伴,游戏帮助孩子发展想像力,也培养他的领袖能力,毕竟出社会后,做人比读书重要,EQ比IQ重要,不是吗?
   
  录音带不如游戏场
  婴儿一出生、眼睛一睁开就开始学习,在社交情境中,他的大脑动得最快,神经元活化得最多。
   
  一位读者来信说:因为她住家附近没有全美语的幼稚园,所以她就自己替孩子打造一个全美语的环境,孩子一出生就给她听英文录音带;会坐了以后,就让她看英语录影带……。
   
  但是,辛苦到现在两岁半了,孩子却还不会讲英文,她想知道为什么。这个问题很好,相信很多父母也有这种疑惑:为什么花了大钱买了一堆英文录音带、录影带,效果却没有立竿见影?
   
  智慧,是从爱的手臂中发展出来的
  语言的学习首重「互动」(interaction),需要有血有肉的真人亲自跟孩子讲话,孩子的大脑才会动起来。英谚有云:「智慧不是从机器坩埚炉中锻链出来的,而是从温暖有爱的手臂中发展出来的。(Intelligenceisnotdevelopedinthecruciblesofmachines,butinthearmsofwarm,lovingpeople.)」
   
  社交情境中,大脑动得最快
  人是社会的动物,我们的大脑是个「社会性的大脑」(socialbrain),会不停地寻求跟人互动,并从这互动中了解别人的动机,学习自己的因应之道。任何跟生存有关的讯息,不论大小,大脑都会立刻储存起来,而且一次就学会─因为基因告诉我们,大自然可能不会给我们第二次机会。
   
  实验发现,受虐儿侦察别人脸上愤怒的表情比一般儿童快了20毫秒,因为他的大脑要马上做出「战或逃」的决定,只要迟上一步,他就可能会被打死。范仲淹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某个角度来看也正是这个意思:在忧患中生活的人比较警觉,重大变化发生时,比较有机会逃生。
   
  婴儿一出生、眼睛一睁开就开始学习,在社交情境中,他的大脑动得最快,神经元活化得最多,不断学习声音和意义的连接,弄清楚它们的关系:这个人在讲这个字时,表情和动作为什么是这样?这些讯息跟我的生存有关吗?
   
  刺激,过与不及都不好
  人类最原始的学习,其实就是一个人际关系的学习,因为人际关系的结构就是婴儿社会的结构,孩子学会A和B的关系、B和C的关系,如果B是C的弟弟,而C会打我,那么B抢我的玩具时,我就要让他,不然我会被打。
   
  语言就是在这种与生存有关的互动中学会的,所以小孩子在游戏时,学习外国语言最快。
   
  很多人都误以为,给孩子越多刺激,他的大脑发展得越快,这是错的,过犹不及,太多、太少都不好。大人不能无时无刻、不停地给孩子听英文或音乐,因为孩子的大脑需要时间来消化所学的东西,整理归类。太多的资讯,尤其快速运动感官的刺激,最容易使孩子以后成为过动儿。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就发现10个月大的婴儿每增加1小时电视,到7岁时,过动的机率就增加10%。
   
  别让孩子在噪音下成长
  噪音尤其使人心烦、血压上升。举例来说,法兰克福机场是欧洲最繁忙的机场,平均每分钟就有1架飞机起降,科学家发现,生活在法兰克福机场附近的孩子智商比较低,因为是整个社区的孩子,因此不可能是基因上的关系,所以怀疑是噪音的缘故。为了确定这个现象,他们便在美国中部、也是平均每分钟有一架飞机起降的芝加哥机场,调查附近孩子的智商程度,结果发现也是如此。
   
  科学家确定现象后,便做动物实验来找原因,他们让小白鼠在89分贝的白噪音(whitenoise,20到20000赫兹频率的总和)环境下长大,果然发现,在噪音情境下长大的老鼠学习比较慢,大脑神经的连接比较稀疏。

  由此可见,孩子不能24小时都暴露在声音之下。台湾有不肖商人在大陆推销24小时音乐录音带给幼儿听,很多父母花大钱去买,真是爱他反而害了他。
  父母不必忧心孩子第二语言的习得,只要在青春期之前暴露在那个语言环境中,他自然就学得会。对孩子的未来来说,首要学习的是和别人相处,而不是语言讲得有多流利。
   
  让孩子跟别的孩子游戏,比让他看英文录影带更重要。已故科幻作家麦克.克莱顿(MichaelCrichton)在《侏罗纪公园》中说「生命自己会找出路」,孩子自己会找沟通的方式,1970年代,尼加拉瓜育幼院中一群聋哑生自己发明了手语,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所以,父母不必太过操心,只要顺其天性,孩子自然就成材了,切勿拔苗助长,反而害了孩子!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关键字:拔苗助长,大脑开发
分享到:
分享让我们共成长,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APP或微信公众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 1486人参与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 新闻故事
  • 人生五味
推荐新闻
便民服务
  • 曝光台 /
  • 最新资讯 /
  • 精彩推荐
  • 游在青岛 /
  • 吃在青岛 /
  • 玩在青岛
猜你喜欢
  • 热门排行 /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