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
[切换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新生儿 > 孩子教育不可盲目 气质有别方法不同
孩子教育不可盲目 气质有别方法不同
2015年08月21日 新生儿
分享到:

       许多人常形容孩子就像白纸一样单纯,爸爸妈妈教给他什么,他就学会什么。然而,真的是这样吗?那么,为什么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的手足,个性却可能完全不同?同样是肚子饿,有些孩子只是小声啜泣,有些孩子却哭到脸红脖子粗,还伴随着“拳打脚踢”?其实,这些表现上的差异,都和孩子天生的气质有关!本文将告诉你什么是“气质”,以及如何根据气质给予孩子最适当的陪伴与教养方式。

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


  孩子是在故意欺负我?


  案例:丢三落四的佑佑


  佑佑的妈咪一直很困扰,因为佑佑总是不停丢三落四,东西带去幼儿园,晚上也不会带回家,甚至搞丢,常常都要买新的。


  妈咪从他还是小baby起,就开始教他保管东西的重要性,但现在都已经大班了,还是改不过来,甚至整个书包都忘了带回来,弄得生活周遭一团乱而没有秩序,妈咪觉得佑佑不是不懂,根本就是故意在欺负妈妈、惹妈妈生气,因此觉得既难过又无助……。


  决定孩子先天特质的秘密―气质


  孩子的个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呢?过去,许多人常用“一张白纸”来形容小孩子,认为每个人的人格特质单纯是由后天经验所形塑而成;或是用“善良是孩子的天性”等较为笼统的说法,含糊囊括孩子的本质。


  倘若果真如此,所有新生儿按理都应该有着相同的行为表现才对,为什么小婴儿又会有所谓的“好养型”和“磨娘精”的说法?其实,孩子与生俱来的特质远比我们想像的复杂而多样,近代的心理学家就创造了“气质”这个说法,来分析每个宝宝独特的性格!


  其实早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那一刻起,基因就已悄悄决定了孩子的天性,学理上称做“气质”,但这里所谈的气质,并非一般人所认知的那种成人世界里吸引人的特质(如文静优雅、风度翩翩),而是指孩子天生的行为倾向,也就是他们在面对内在或外在刺激时的反应特质。


  亲子性格不同调,教养大考验!


  然而,有趣的是,气质虽然受基因影响,但孩子的气质却不见得和父母一致。台安医院儿童发展复健中心临床心理师杜玉祯指出,当孩子的气质和父母的气质互相适配时,爸比妈咪可能会觉得自己像是抽到了一支上上签,生了一个“好养”的孩子;相反地,当双方的气质相冲突时,亲子间可能就会因为互相不了解对方的感受而产生很多误会。


  笛飞儿EQ教育亲职讲师白慧文也表示,先天气质的不同,会让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态度、行为、情绪及应对方式上很不一样,若从气质的角度来看待上述佑佑的案例即可发现,佑佑的妈咪是一个对生活态度要求严谨、条理清晰、着重细节的“规律型”妈咪;而佑佑则完全相反,走的是“随性风”,可以接受生活中有非常多的意外和变化,所以东西乱摆乱丢找不到也觉得没关系,反正下次又会自己出现,这种100和0之间的天壤之别,也难怪妈咪会觉得佑佑是在故意找碴。


  而气质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告诉我们,“孩子真的不是故意的”,有了这样的认知作为前提,相信爸比妈咪在教养的过程中,也就不会那么容易陷入沮丧或失望的情绪里了!


  了解孩子天赋的最好方法


  全天下的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莫过于“如何栽培我的孩子,才能使他的未来有最好的发展?”白慧文老师认为,了解孩子的气质其实也是父母早期发觉孩子天赋能力的一个最好方法!


  例如:在北京奥运勇夺多面金牌的游泳选手菲利浦,虽然在讲求静态学习的现代教育环境里无法被好好引导,在校期间被老师们当成头痛人物,顽劣到似乎无可救药,但“活动力高”的他一进入体育场,却能够被培养成为人人称羡的体坛健将。


  由此可知,每种气质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能力,只要遇到能了解他的“伯乐”,将他放进对的位置,都有机会成为超级英雄,散发出只属于自己的耀眼光芒。


  9大气质向度教养法


  学理上主要将气质分成下列9个向度:情绪本质、活动量、坚持度、规律性、适应性、趋避性、反应阈、反应强度与注意力分散度。以下,杜玉祯心理师及白慧文老师将分别根据这9个向度,为我们逐一分析孩子的性格特征,以及其相对应的相处教养方式。


  1.情绪本质


  情绪本质指的是孩子先天的情绪倾向与思考型态,可以用一般所谓的“乐观”或“悲观”来做简单的了解。乐观即为正向的情绪本质,意指孩子凡事容易看到好的、开心的一面,情绪上比较容易觉得快乐、开心、雀跃。悲观则为负向的情绪本质,意指孩子凡事容易看到不好的、不足的、不舒服的一面,情绪上比较容易觉得讨厌、伤心、难过。


  家有乐观宝宝


  想好好跟孩子约定,如果他这个星期都有乖乖把回家作业写完,就带他去吃他最喜欢的麦当劳。没想到他竟然说:“其实没吃到麦当劳、吃别的也没什么关系呀!”一点也没有想努力试试看的感觉,真令我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应对策略


  过于乐观的孩子,常碰到的问题是,爸妈觉得他其实可以做得更好,鼓励他再努力一点,孩子却觉得“无所谓,我这样就好”,让父母很傻眼。


  对于这类型的孩子来说,建立明确的目标很重要,如果能够引导孩子找到愿意努力的目标与使自己进步的动力(可能是更能使他产生兴趣的事物),再加上他原有的乐观态度去执行目标与处理问题,将会有很好的发展。


  在面对坏的结果时,他们也容易太快就帮自己解套,缺乏反省,例如:“下次再努力就好!”“我已经比谁谁谁厉害了(可能是表现较差的同学)”,缺乏改进缺点与自我成长的动力。


  建议爸比妈咪,适时将他们拉回现实,方法是用所有孩子的“平均值”来做比较,明确地提示孩子,他和平均值的落差在哪里。


  家有悲观宝宝


  我的孩子怎么每天回家都跟我抱怨在学校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每天都是哪个同学很讨厌、老师做了什么不好的决定、哪个小朋友怪怪的…真令我担心。


  应对策略


  悲观宝宝的表现和情境的符合度是相对较低的,可能大家玩得正兴高采烈,不小心别人撞到他一下,他就情绪爆炸,常使人觉得很扫兴。


  最好的方式是事先预防,例如,告诉他:“等一下在团体活动时,别的小朋友很可能会撞到你,没关系,他们都不是有意的,就像你有时候也会不小心撞到别人一样。”遇到较严重的状况,爸比妈咪或老师也可以立刻介入,和他做一些讨论,不过尽量别在情绪高点的时候去处理,否则他们可能听不进去。


  他们遇事都会先往负面想,所以在接触新事物时,容易因没试过、不晓得该怎么做,或没有参考的依据和标准而不敢出手,马上寻求大人的协助。


  光是打气、鼓励不见得可以使孩子扭转、改变态度,建议除此之外,可以引导孩子去了解他们害怕的是什么,例如:看到其他孩子一直失败,害怕自己也做不好,接着,根据这个害怕跟孩子一起思考替代策略,例如:思考做不好有什么关系,做不好才能知道怎么做行不通,才能想到其他方法来解决问题。


  把这些害怕转换成一个个未雨绸缪的配套办法,藉由这么做,孩子才能了解自己有照顾自己的能力,不用只是穷担心、穷紧张。


  2.活动量


  活动量是指孩子先天上需要进行多少“活动”,才能满足的量。可以用一般所谓的“坐不坐得住”来做简单的了解。坐不住即是高活动量的孩子,意指需要不断地活动,例如:跑、跳、滚、翻、扭,才会觉得舒服、满足。


  相反地,很坐得住则是低活动量的孩子,意指不喜欢太多的活动,较少肢体动作的活动会让孩子感觉较为舒适,例如:看书、画画、贴贴纸。


  家有好动宝宝


  我的孩子整天在家一直跑来跑去,看了就很烦,叫他停下来他就一直乱跳,活像身上长虫。在幼儿园从事静态课程时,老师也总说他老是坐不住、起来走动,真担心他进入小学之后该怎么办才好?


  应对策略


  1.这类孩子常出现的社会能力问题是,喜欢一直四处跑动、爱用身体接触的方式来表示喜欢,或以扭打、追打、推打的玩法与他人游戏,也因此容易演变成争执或打架等行为,这也是许多父母担心的部分。


  建议在合理的时间里多安排一些运动抒发他的精力,有助于使他能在其他“需要静”的时间里,做好他该做的事。家长常犯的谬误是,为了训练孩子能够坐得住,就送他们去上个非得一直坐着的才艺课,例如:钢琴课、围棋、心算,但这么做不但会使他们很痛苦,也不会有最好的效果。


  2.活动量越高的孩子,越需要较多的活动才能得到满足,同时他们也会期待透过自己的活动,能吸引其他人注意而发生互动。


  因此,若是引导得当,他们将擅长在公开场合进行表现或表演,也能够主动引导或帮助别人,适当吸引老师或其他小朋友的目光,成为众人眼中的焦点。


  家有文静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关键字:幼儿,教育,方式
分享到:
分享让我们共成长,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APP或微信公众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 3243人参与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 新闻故事
  • 人生五味
推荐新闻
便民服务
  • 曝光台 /
  • 最新资讯 /
  • 精彩推荐
  • 游在青岛 /
  • 吃在青岛 /
  • 玩在青岛
猜你喜欢
  • 热门排行 /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