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
[切换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养育知识 > 该不该“狠狠的打”看马克吐温教育孩子
该不该“狠狠的打”看马克吐温教育孩子
2015年06月11日 养育知识
分享到:
  现在,许多家庭都是只有“绝无仅有”、“不可多得”的一个宝贝疙瘩。常言说:“物以稀为贵。”孩子少,更值钱。在家长心目中,那可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掉了”,整个是一个“爱不够”。

  在这种情况下,讨论“小孩子可不可以惩罚”的问题,是不是太不合时宜?

孩子体罚

  近些年来,一种称做“赏识教育”思潮,通过各种传媒广泛传播,给家长思想上造成了很大的混乱。

  孩子不管是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都说“你真行”,“你真棒”,给孩子叫好,为孩子鼓掌。比如说,一个孩子经常无故打人,不但不严厉批评,反而要给他鼓掌。为什么?因为他昨天打了两个人,今天只打了一个,进步了。孩子又打了人,还给他鼓掌。为什么?因为他昨天把人打得流了血,今天没有打伤人,下手不那么狠了。这不是教育,是典型的“哄”的伎俩,不可能教育好孩子。

  什么叫“赏识”?所谓“赏识”,就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给予重视或赞扬。上边提到的这个欺负人的孩子是典型的“屡教不改”,本来就应该实施“惩罚”,怎么还反倒为他鼓掌呢?“赏识教育”的鼓吹者说:“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改掉打人的毛病了。”这全然是故弄狡狯,自欺欺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颜之推早就批评过这种现象:“恣其所欲,宜诫反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当法尔。”这是说,对孩子不管不教,任其为所欲为,该批评的反而夸奖,该斥责的反而欣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误以非为是,以恶为善,颠倒是非善恶。

  小孩子无缘无故地总欺负人这是一种毛病。它就像粘在孩子身上的“灰尘”,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跑掉。

  更有人进一步“发展”了所谓的“赏识教育”,提出“无批评教育”。说小孩子年龄小,感情太脆弱,禁不起批评,只能用表扬、肯定、奖赏,不能批评,更不能惩罚。

  这种说法是荒谬的,是无稽之谈,没有任何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小孩子不能“批评”,这意思明明是说,孩子所做的一切是天然正确、合理。既然如此,还要我们教育者干什么?

  小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犯错误是难免的,是正常现象;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要探索新鲜事物的奥秘,难免闯祸。当然应当首先进行说服教育,但如果屡教不改,就必须要进行批评,甚至可以进行惩罚。

  批评或惩罚是较为严厉的教育手段,能引起孩子不愉快、内疚甚至痛苦,促使其接受教训,以期彻底改正。正是因为孩子小,尚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才更应当及早严加管理教育。

  如颜之推所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从孩子小时候就严加管教,就会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和习惯。对错误的思想、行为和习惯不批评制止,放任自流,势必要养成恶习。

  讨论“惩罚”的问题,并不是要家长把惩罚当成“尚方宝剑”,动不动就惩罚。惩罚历来是管教孩子的一种手段,一般是在“说服教育无效”的情况下使用,但在任何时候都只不过是“辅助手段”,是不得已而为之。

  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来说,一般也不会犯多大的错误。遭到家长的惩罚,多是太执拗、固执、任性,无论怎么说服教育都无济于事;而不立即制止其行为,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或是会养成不良的习惯,很难纠正。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很容易使用惩罚手段。

  惩罚的手段,一般是在孩子出现严重错误时使用。比如,小孩子学会了说脏话或骂人;欺负弱小,动手打人;撒谎骗人,屡教不改,等等。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实施惩罚的手段主要是剥夺需要,主要是精神、情感方面的需要。孩子犯了错误并屡教不改,本来应该得到的,就要强行剥夺。比如,该买的玩具不买,该去游乐场不去,该上爷爷奶奶家、外公外婆家不去,在指定地点反省等。家长“长时间不理会孩子”,也是一种惩罚方式。

  对小孩子实施惩罚,要特别谨慎小心。

  一是不可滥用,使用过多,不到万不得已时,一般不要轻易使用。

  二是要公正合理,恰如其分,要根据孩子所犯错误的性质、情节轻重以及态度确定惩罚的方式,最好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罚不当罪”,过轻,起不到积极作用;过重,会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或引起逆反心理。

  三是惩罚要看孩子的个性特征、性别特征、情绪反应,要让孩子在心理上承受得了,不产生负作用。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管教孩子很严格。一次,他八岁的大女儿苏西在农场度假时打了妹妹。按照规,必须给予适当处罚。一家人根据苏西的错误,提出了几种处罚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剥夺坐干草车的机会,这是苏西最不愿意接受的惩罚方式。从那以后,苏西和其他孩子再也没有发生过随意打人的事。

  经常有家长问,小孩子可不可打?一般情况下不要打,怕伤着孩子。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未尝不可。

  比如,两三岁的孩子,不知道深浅、利害、安危,看到新奇的东西就想摸一摸,动一动,玩一玩。看见家里的电器插座,他也好奇地要摸一摸。对小孩子的这种危险行为,你说怎么进行管教呢?你给他讲道理,说:“这个东西不能摸,一摸就电死了。”什么叫“死”?孩子可能会天真地问:“死好玩吗?”对不懂事的孩子来说,那不是“对牛弹琴”吗?他根本不可能懂。说不管他,放任自流,任其为所欲为,真的让他体验一下“自然后果”的惩罚,那行吗?

  管教这么小的孩子,唯一行之有效的管教方法,就是在他要伸手摸电器插座的时侯,厉声厉色地训斥。如还是不听话,就要狠狠地打他的手,甚至要把他给打哭了,重重地给他以刺激。这样,有一两次,就会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摸那东西--手疼痛”这样的条件反射,以后他再也不会伸手去摸“那东西”了。

  像这种“狠狠地打”,也不能说是“体罚”,而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严厉“警示”,唯一正确的有效的教育方法。

   (转自赵忠心博客,赵忠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关键字:赏识教育,颜之,马克.吐温,体罚
分享到:
分享让我们共成长,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APP或微信公众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 4546人参与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 新闻故事
  • 人生五味
推荐新闻
便民服务
  • 曝光台 /
  • 最新资讯 /
  • 精彩推荐
  • 游在青岛 /
  • 吃在青岛 /
  • 玩在青岛
猜你喜欢
  • 热门排行 /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