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
[切换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养育知识 > 孩子教育要全面 学会分享很关键
孩子教育要全面 学会分享很关键
2015年08月21日 养育知识
分享到:

       其实分享是可以透过学习得来的。2岁大的孩子已懂得运用口语沟通、模仿、想像以及扮演去传递经验。家长若能把握2~7岁这段期黄金期,引导孩子建立分享观,并逐步养成习惯,相信他会体悟到,“与你分享的快乐,胜过独自拥有,至今我仍深深感动。”原来分享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教育

教育


  何时教导孩子分享观?


  联合心理谘商所心理师彭心怡表示,分享观是可以从小建立的。教导孩子拥有知足、能舍的概念,同时让他知道自己有能力可将感受到的、实际获得的事物与他人分享,或是带给人快乐的感觉。


  在孩子多大的时候可开始教导分享观念?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指出2~7岁的孩子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徵外在事物,并且以具有简单的推理能力,因此彭心怡心理师认为,父母若能把握2~7岁的黄金期,逐步引导孩子养成分享的习惯,运用口语沟通、模仿、想像、扮演去传递经验,孩子就会开始慢慢了解分享是一件快乐(与别人互动)的事,同时也可以学到更多有趣的事物,而不再是只有以“自我”为中心。


  学习从“模仿”开始


  从出生开始,我们所表现出来的思考与言行几乎都是透过与家人的互动学习而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即强调,人的社会行为大部分是透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古人说:“身教重于言教”。


  对孩子来说,父母(主要照顾者)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接触最频繁的人,举凡父母的说话方式、吃饭的样子、日常行为表现,无形中都被孩子学习起来,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他们,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关键性角色。彭心怡心理师建议,可让孩子从“模仿”开始,初步建立分享概念。比方说,每天花五分钟的时间,和孩子交换心情,或分享当天的感受。


  另一种方式是,每天在固定的某个时间点,邀请孩子分享一件他今天想说的小故事(就算是没有逻辑、天花乱坠地说一些天马行空的故事也没关系)。然后在孩子说完之后,给予正面的鼓励(例如:拥抱、亲吻等)。


  注意:为避免造成孩子物质上的偏差,以及忽略了分享真正的意义,给孩子的奖励或鼓励不要太多物质上的满足(比方说一直给予孩子想要的玩具)。


  从游戏中学习分享观


  与同侪分享:父母不要一直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而是要让孩子从互动中去自主学习,让孩子亲自体验,这也是让孩子学习如何与人际互动最自然的方法。之后父母可邀请孩子多分享与同侪玩乐时的经验。


  与父母分享:鼓励孩子分享与同侪玩游戏过程中获得的快乐或难过的经验,从中安抚、与孩子多对话,并鼓励他多多尝试不同挑战。


  当孩子坚持“这是我的”……


  对应策略:


  1.先了解孩子的想法,为何认为是他的。


  2.接着,视当下情形,给予不同处置。


  问题&策略一


  当孩子正在玩的东西被抢走时……


  父母要先关怀孩子被抢走东西的心情,并先安抚孩子的情绪。接着告诉孩子,这些东西是大家都可以玩的,不是属于个人的;同时跟孩子说,其他人要玩的话就让给别人,之后可试着引导孩子寻找更好玩的东西,并在他玩完之后,邀请孩子说说自己的快乐与感受。


  问题&策略二


  手足之间互抢玩具……


  先了解当下的状况,安抚孩子们的情绪。主动询问抢走玩具的孩子,试着告诉他,假如玩具不是自己的,要先主动询问人家愿不愿意借你玩,而不是用抢的方式获得,这样别人会伤心。接着请抢玩具的孩子说一次“你把玩具借给我好不好”,两边达成协议后,再鼓励被抢玩具的孩子找别的东西来玩,引导他忘却不开心的感觉,并于过程中适时赞美、与孩子多互动对话。


  倘若以上情况都没有发生,但孩子会习惯性地说“这是我的”时,父母便要询问孩子为什么会想那样说?是否很想拥有?或羡慕别人有?多试着了解孩子的想法。因为这很有可能反应出孩子心里对其他人事物的期待有所失落的状态(例如:反应在父母不常与他相处的失落、反应在同侪之间相处有困阻的失落),而转化成外在言行上的要求与占有。


  小霸王的管教方式


  当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任何事都顺从他的意愿,事事代劳,舍不得孩子吃苦;即使孩子做错事,也常将错误归咎于他人。如此的教养方式会培养出一个“小霸王”,将来会很难适应社会中的群体生活,成为一个令人嫌恶的人。


  父母该这样做


  父母应鼓励孩子多尝试,不要怕他受到伤害,因为孩子必须学习靠自己应对外界。若在人际互动中孩子体会到被拒绝的挫折感后,必须先安抚孩子的挫折情绪,再赞美孩子的努力尝试,接着要让孩子了解事事不能如己所愿的道理。父母也可和孩子分享自己小时候相似的经验,间接让孩子知道,重点是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已有努力尝试、真心付出。


  倘若孩子做错事,要先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告诉他哪个地方做错,要为自己做错的结果负责。务必让孩子知道,父母不会为他解决问题,一切必须靠自己,同时鼓励他做错事要勇于认错,而父母能做的只有在他身后鼓励并陪伴。当孩子体悟到上述道理后,便能敞开心胸学习分享观。


  培养独生子女的分享观


  现今社会中,女性的生育年龄越来越大,且越生越少,造成家庭中独生子女的比率越来越高。而由于独生子女没有能够参照模仿的同辈,若再加上父母只以大人的想法、观念去对待孩子,不愿意花时间了解孩子,不重视孩子眼中的世界。如此一来,孩子便觉得没有人了解自己,自己是孤独的,便开始封闭自我,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


  父母该这样做


  首先,父母要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彭心怡心理师说,虽然这并不太容易,但是父母也要试着去做。建议父母就将心情放轻松,如同听故事一样听孩子分享他的想法,静静的听。听完之后,给予孩子回应,并适时赞美。接着,对孩子的想法与观点表达好奇感,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想法?激发他再继续多分享一些。藉由这三个步骤循环,累积孩子和父母说话、分享想法的意愿,并逐渐培养成习惯。


  适时赞美是必要的


  当孩子做到父母的某种要求时,或是做到值得被称赞的事时,父母要不吝给予赞美。不过要注意的是,赞美要适时,不要随时。彭心怡心理师建议,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他特别容易在哪些事情被完成后会被赞美,也许是培养孩子的价值观或人生观的事,或其他较为重要的观念,建议父母可先好好地规画与设想。


  比方说当孩子帮助遇到困难的同侪,或是主动将垃圾捡起来,可夸赞他做得很好或给予奖励;但若是孩子做到在成长中本来就应该要会的行为(例如:把饭吃完、自己穿衣等),便不用过度去夸奖。


  赞美是需要评估当时情况,拿捏适当的,父母要好好想想在赞美的背后,想要传达给孩子什么样的观念,或是教育孩子什么。倘若父母对于孩子做的每件事都给予赞美,那么会让孩子觉得他无论做哪件事都“必须被赞美”,如此便扭曲了原本赞美的初衷。因此,应该让孩子了解,哪些事情他做到是“应该”的,本来就必须完成,而非做给别人看。


  当孩子坚决不说、不听从父母的话时该怎么办?


  彭心怡心理师说明,必须依场合、就事情去下定论,以及观察孩子当下的情绪。


  孩子的情绪是首要注意的重点,就像父母自己心情不好时,也经常会无法明确表达出自己的感觉一样。因此,要先安抚孩子,等到他的情绪平稳后,再试着和他沟通。倘若父母发现孩子做错事,却又执意拒绝与他沟通,仅叫孩子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压抑自我,同时也大幅降低了分享的意愿,并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关键字:孩子,教育,分享
分享到:
分享让我们共成长,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APP或微信公众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 1849人参与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 新闻故事
  • 人生五味
推荐新闻
便民服务
  • 曝光台 /
  • 最新资讯 /
  • 精彩推荐
  • 游在青岛 /
  • 吃在青岛 /
  • 玩在青岛
猜你喜欢
  • 热门排行 /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