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
[切换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养育知识 > 孩子的情绪别忽视
孩子的情绪别忽视
2014年12月24日 养育知识
分享到:
  婴儿自出生后就具有了人类的一些基本情绪,如愉快、兴奋、紧张、痛苦、失望、焦虑、恐惧等。特别是6个月后,他们在心理上即经历着两种与他们的社会化有着重要联系的感情反应,即“分离性焦虑”和“认生阶段”。

  半岁以后的婴幼儿非常依恋母亲,时刻盼望妈妈在自己身边。8个月的婴儿会经常关注着妈妈,一旦妈妈从自己的视线中消失,就表现出哭闹不安。1岁左右的孩子,当妈妈上班或外出时,常常哭喊着不要妈妈走,有的扯住妈妈的腿死活不放,仿佛一松开手,妈妈就再也不会回来似的,这就是“分离性焦虑”,是婴儿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情感反应。这种状况只有在经历了母亲多次离开的体验,且知道母亲离去后会很快回来后,才会逐渐好转。

  婴幼儿的焦虑情绪除了因父母分离造成之外,还有些情景也同样会出现,但往往被大人们忽视。如频繁地替换保姆或抚养人,经常变更孩子的生活环境,家庭气氛紧张、父母吵架,严厉地训斥孩子,突然把爱转移到别的孩子身上(如妈妈又生了一个小弟弟,家里来了亲戚的孩子)以及生病住院、打针吃药等均会引起婴幼儿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如果这种情绪持续存在,必然会给孩子造成许多不良影响,会出现食欲下降、睡眠不安、情绪不稳、闷闷不乐、好发脾气等,严重者可形成“儿童焦虑症”,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

  分离性焦虑是婴幼儿个性化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值得欣慰的是这种焦虑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在1岁半~2岁半期间,幼儿会更容易与父母分离。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孩子逐渐理解你是他的世界永远的一部分:即使你不在他的面前,你仍然是存在的,即使你走了,你还是回来的。这时候孩子已经能较好地调整他自己的情绪了。

  焦虑情绪是婴幼儿健康心理的“杀手”,过多的失望、焦虑、痛苦或孤独的情感经历对幼小的孩子是不利的。婴幼儿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情感需求,因此,父母应细心地体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及时弥补感情上的欠缺,尽量多和孩子相处,使孩子产生安全感,让孩子始终生活在爱和亲情之中。

  推荐婴儿背带在这个时候,宝宝和妈妈的身体接触着,听着妈妈的心跳,就能很安心。妈妈也能空出手来做别的。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关键字:情绪,孩子
分享到:
分享让我们共成长,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APP或微信公众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 2658人参与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 新闻故事
  • 人生五味
推荐新闻
便民服务
  • 曝光台 /
  • 最新资讯 /
  • 精彩推荐
  • 游在青岛 /
  • 吃在青岛 /
  • 玩在青岛
猜你喜欢
  • 热门排行 /
  • 点击排行